拉萨市简介

基本情况 - 地理位置 |  历史背景 |  社会发展 |  拉萨的独特性
城市构造
现代时期
政府保护政策


 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拉萨市位于西藏高原南部,海拔3650米,与埃及首都开罗处于同一经度线。拉萨河谷由雅鲁藏布江(印度称巴玛普扎河)支流结曲河冲积而成,河谷地区山峰环绕,多为海拔4400至5300米的高山。拉萨城修建在一片沼泽地上,城区内有三座小山,玛波热(红山)、甲波热(铁山)和巴马热(兔山)。河谷地区的高山阻挡了西藏高原的寒风,城区温度适中,气候易人,夏季白天最高气温28℃,冬季夜间平均气温零下15℃, 除雨季(7月至8月)外,大部分时间空气非常干燥,全年日照时间超过300天。

  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拉萨市区北面现色拉寺附近发现了曲公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曲公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至2000年。从挖掘出来的青铜和石器工具可以推断,曲公人已从事农业、畜牧业和狩猎。

藏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公元前127年藏王聂赤赞普封王时。公元七世纪前半叶,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建立了相当于现藏族文化传统区域的强大王国(包括印度和尼泊尔藏语地区、青海、四川、云南以及现西藏自治区)。当时的西藏应是一个游牧武士文化社会,类似于十一世纪处处征战的蒙古。武士们不断与他们的邻邦——中原的唐朝、维吾尔北方部落,有时甚至是波斯人,为了领土而发生战争。整个世纪吐番王室就处于从夏季营地到冬季营地不断迁移中。

公元633年,远离埋葬了许多吐番赞普的雅鲁河谷,松赞干布把拉萨建成为吐番的王室营地,定名惹萨,意为“坚固的城市”。种种原因使拉萨成为一个半永久性王国的首都。松赞干布五位王妃中的两位将佛家带入西藏,并使佛教礼仪传入西藏,实现了一个古老的预言。除松赞干布自己的宫殿(在现布达拉宫的位置),惹萨城里还有寺庙、王妃宫殿,以及仆人、劳役、军人和商人的住宅。一些在吐蕃强盛时期(7~9世纪)修建的要塞现仍分布在西藏各个地区。

尽管后来的赞普把他们的王宫建在其他地方,但由于惹萨次朗寺(现大昭寺,后也称拉丹祖拉寺,或觉康,意为珍贵佛之屋)的存在,惹萨的地位依然很重要。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1年,应尼泊尔公主即松赞干布王妃的要求而建。建寺风格仿效当时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之后的赞普进行过几次维修。藏学家认为7~8世纪的 VIKARMASILA 寺是大昭寺的模型,该寺已毁于12世纪。大昭寺从外型和建筑细节上,与印度的那兰扎寺、阿杰塔洞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后来供奉于寺内的佛祖佛像是唐朝文成公主的陪嫁,据说是佛祖释加牟尼生前铸造的。松赞干布去世后,惹萨的政治影响虽有所下降,但在后来几个世纪中,次朗寺的重要性依然很突出,并被确立为惹萨的圣城,后更名为拉萨,即神灵居住的地方。

  社会发展

九世纪中叶,吐蕃王国走向衰落,分化瓦解为独自为政的几个王国和地方势力。拉萨的政治影响不像以前重要,但由于大昭寺的存在,它仍然是朝圣者和著名佛教大师的重要拜谒地

十五世纪初,著名的宗教大师宗喀巴从安多来到拉萨,在近郊建立了哲蚌和色拉两所寺院大学。拉萨很快成为重要的佛教学习场所,吸引了蒙古等地的学生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天文、医药、书法,练习辩经和打坐。除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外,拉萨还是当时的贸易中心,来自尼泊尔、印度、拉达克和中亚穆斯林的商人云集于此。

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和他的蒙古追随者再次统一藏区。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加措(1617——1682)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再度定都拉萨。他亲自负责修建布达拉宫,并把大昭寺扩建成今天的规模。

191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加措(1867——1933)宣布中止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保护”地位,并开始了他的封建王国现代化进程。不久,拉萨就有了一个邮局、一所医院、一座小型水电站,还有一名英国常驻代表。现代化进程尽管遇到重重阻力,但仍一直继续下去。1947—1948年,政府聘用奥地利工程师彼得(Peter Aufshnater)对拉萨进行实地考察,筹划改善能源供应和灌溉系统。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藏。1959年,拉萨发生反革命叛乱,十四世达赖喇嘛逃亡印度,此后在国外流亡四十多年。自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拉萨发生了巨大变化,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日益受到尊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拉萨迅速步入现代化,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拉萨的独特性

迄今为止,拉萨仍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城市,保持着藏传佛教圣地的重要地位。同时,拉萨还是西藏自治区独一无二的文化中心,是研究学习传统藏医、天文、哲学和佛教教义的重要场所。

拉萨的历史建筑遗迹是藏式城市建筑的最佳范例,是科学研究藏式建筑演变过程的惟一途径。

下一页
首页拉萨 》 拉萨市简介第一页
西藏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